在开国将领中,从政工系统转入军事领域的将领屈指可数,而从纯军事岗位转向政工工作的将领则更加稀少。对于刘贤权少将而言,尽管起初是从政工起步,但在战乱的年代,他既参与了军事指挥,又承担了一段时间的政治工作。在他身上今日配资,政工干部与军事干部的界限变得模糊,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刘贤权更倾向于军事工作。
在土地革命时期,刘贤权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直到抗日战争后期,他才逐步转型为军事指挥员,并担任过军分区司令员的职务。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在东北战场出任合江军区军分区司令,负责剿匪的重任。随着剿匪任务的圆满完成,他被调往主力第一纵队第三师担任政委一职。第一纵队在东北民主联军中是核心主力,尤其是一师和二师更是老红军的部队,而相对而言,三师则显得年轻。其中,三师的前身是由万毅领导的东北挺进纵队的一部分改编而成,师长彭景文则是来自东北军的资深指挥官。
对于各种战斗形式如运动战和攻坚战,刘贤权由于熟悉战斗环境,帮助距离到任时间不长的彭景文逐步掌握作战策略。1948年3月,他被调任为第一纵队的政治部主任,但他更渴望在前线参与作战,多次向上级反映,希望能回到战斗部队中。没想到,机会很快就降临到他头上。随着彭景文的调离,三师师长的职位产生了空缺,作为曾经的三师领导,刘贤权两次请求担任师长。然而,刘参谋长则认为他过去的身份依然是政工干部,建议他继续留在政治工作岗位。不过,刘贤权心中渴望战斗,梁必业给上级写信,最终获得了调任师长的批准。
展开剩余56%从军政治部主任的职务来看,显然是军政治部主任的职务更高,负责纵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毕竟是军级干部。而刘贤权调任为师长,只是成为一师之长,但这些对于他来说并不重要。成为三师的师长后,辽沈战役迅速打响。
在辽沈战役的第一阶段,锦州攻坚战中,第一纵队的主力作为王牌预备队,在塔山与锦州之间的高桥处待命,随时准备支援双方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主力不是整个第一纵队,而是刘贤权指挥的三师被配属给梁兴初领导的第十纵队驻守黑山和大虎山,以阻击廖耀湘的兵团。梁兴初曾是第一纵队的副司令员,兼任一师的师长,之后调任第六纵队担任副司令员和十六师的师长,而在担任第十纵队司令员的途中,刘贤权入驻第一纵队时梁兴初已调任第六纵队工作了。尽管如此,三师的其他干部们与梁兴初曾有过交情,都非常清楚他的指挥能力非凡。
在抵御廖耀湘兵团的进攻中,三师与第十纵队并肩作战,顽强顶住了敌人的轮番进攻。随着锦州攻坚战的结束,他们便转向廖耀湘兵团展开了猛烈的反击,拉开了辽西会战的序幕。在刘贤权的英明指挥下,三师以勇猛的姿态不断冲锋陷阵,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战果。对于这份军事工作,他尽心尽力,即便是减少职务也在所不惜。在被调出38军后,上级本打算让他担任驻外武官,但他坚决表示自己愿意继续担任师长。最终,上级决定将他调入47军,同时负责剿匪工作的重任。
发布于:天津市迎客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